日期:2025-08-03 14:02:06
我在郑东转个圈惠盈财富
祭伯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
现在的平安大道,以前叫“祭城路”
“祭”发音为“zhà”
郑州人可以轻易从这个发音
区分来者是不是老乡
祭祀的祭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读音?在普通话中,祭这个字只有“jì”和用作姓的“zhài”两个读音。
但在郑州,当祭出现在“祭城”这个地名中时,人们将其读作“zhà”。这个字的读音,大有渊源。
展开剩余84%一切起源于3000年前
根据《祭城镇志》记载,商朝时期,一位负责祭祀的官员因忠于商王,便被封赏建国,因受封者为主管祭祀的官员,国名被称为祭国。《史记》记载,西周“三监之乱”后,因周公旦平乱有功,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八子于祭,爵位为伯爵,因此祭国的都城也叫“祭伯城”。
“祭伯城”具体在哪呢?
“昨天”它在——“祭伯国”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公曾来过祭伯国,泛舟于蒲田泽。
公元前722年,郑国崛起,灭亡了祭国,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国为姓,也许是考虑到“祭”有“祭祀”的意思,他们便将读音改为“祭(zhài)”。因此,春秋时期,当地便逐渐被称为祭(zhài)伯城。此后当地一直沿用这个称谓。
1984年,河南省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掩埋于地下的祭伯城遗址,并探出城圈、护城河、夯土基址等文物遗迹。有关专家根据现在的祭城镇地名、地理位置及取得的钻探资料分析,这里就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古祭伯城,穿越千年历史,巍然屹立。
“今天”它在——郑东新区
龙湖外环路与农业东路交叉口东北角
其实祭伯城原来仅在史料中有提及,多年来人们无法确定其具体地址,直到2003年根据郑东新区规划,祭城村拆迁,考古队在村域内进行例行的文物勘测时才发现了它,绵延千米不绝的周代古城墙在考古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后来又陆续探出城墙、护城河、夯土基址等遗迹。2015年,祭伯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开建,遗址南北长约1260米,东西宽约780米,分布总面积174万平方米。时代上,分为西周与明清两个时期;结构布局上,南北两座城址交错叠压。祭伯城为研究周代时期的都城分封与设立及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祭伯城”到郑东新区
在祭伯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内,有大石背刻《祭伯城记》,上面写道:“自祭伯建城,代代相守,历三千余岁,至今城在名存,仍为重镇,是郑州地区传承最古老地标之一。”
西周时期祭伯城经济文化十分发达,井田制度和工商食官制度奠定了祭伯城经济文化的基础,使其在农业和商业上都有进一步发展。当时还出现了市和管理市场的“质人”,交易的商品除了兵器、牛马、丝帛等各种物资,还有奴隶。民间的贸易活动也有,不过规模较小,都是以物易物,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从这个角度上看,郑东新区作为全省的经济名片,真的是有渊源传承。
《祭伯城记》写道:“今日祭伯之城,地处郑州中兴之地,一座新城矗然而立,展古老王都之新颜,挚未来中原之旗帜,楼宇入云,纵横天衡,水清气爽,花红树绿,一派万千气象。西周古城涅槃重生,灿烂文明再谱华章,民族传承根深叶茂,激励后辈再创辉煌。”
凭槐追古,还记得那片祭城村
老村子似乎都有几棵老槐树,是原本就生长于此,还是怀念“洪洞县大槐树”的根不得而知。但是取槐树“怀念”之意,还是乐意被人接受的。
在祭伯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毗邻的郑东新区市儿童医院南门绿化带中就有一棵老槐树,在周边萌发的新枝中显得气韵悠扬。据说这是原祭城村唯一一棵屹立在故土原址的古槐树,原来就长在祭城村民宋百淼的院子里,拆迁的时候,宋百淼把院中大小树木都按照附属物给卖了,唯独不卖这棵树,诚意感动了规划部门,就将此树原地保护,不再动迁。到今天,祭城的年轻一代也是凭槐寻址,判断出自己曾经村庄的大概位置。
祭伯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通过诠释祭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开放包容的精神惠盈财富,让人们通过时空对话,见证这片土地的历史印记。
发布于:河南省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